科學練琴——交替學習interleaving

小時候練琴時,總認為練習一首樂曲一個片段最好的方式,就是重複個10100次,拉到滴水穿石,拉到弓毛斷掉,好像如果沒有拉到1020遍就會愧對自己。
國、高中的時候,常常是半年一年的時間只練習一首協奏曲,好像認為這就是打磨一首曲子的最佳方式。
每次考試考不好,比賽成績不理想時,就會想說,是不是重複的次數不夠多。


但我從來沒有停下來想過:這個重複的方法到底對不對?


直到十幾後的某一天,看到一本書《如何學習》( How we learn )後, 我才從夢中驚醒。


作者說:長期來看,單一技巧的重複訓練會阻礙我們進步,而交替練習,看似降低學習成效,但實際上培養出更紮實、水平更高的能力,書中舉了兩個案例:







1.扔沙包實驗


羅伯特·克爾(Robert Kerr)和伯納特·布斯(Bernard Booth)兩位學者在1978年做了一個為期12週的實驗。


他們招募36小孩,把他們分成兩組,A組和B組。實驗是這樣的:請孩子拿一個高爾夫球大小的沙包,以跪姿投到地上畫的靶心,A組只練習一個接近1公尺的靶心,B組練習一個0.5公尺和一個1.2公尺的,每次一近一遠交替練習


在實驗開始前,為確保公平,先做了一次熱身賽,成績顯示他們程度相當。


12週的實驗結束後,研究員對這些孩子進行一次「期末考」,但這個考試的距離是接近1公尺的靶心。這似乎有些不公平,畢竟只有A組孩子練習這個距離,而B組孩子從來沒有,按理說,A組應該會大佔便宜。但是,考試的結果卻讓人跌破眼鏡,最終,是交替訓練的B組獲勝,而且是大獲全勝,他們投擲的沙包偏離靶心的距離,與A組相比,要近得很多。




2.羽球實驗


學者西納·古德(Sinah Goode)和理查德·馬吉爾(Richard Magill)在1986年做了一個為期三週的實驗。


對象是30名年輕女性,把他們分成3組,一組10人,要求他們以三種發球方式訓練,分別是網前球、高遠球、平飛球。


不過,這三組的訓練模式各有不同。A組是固定訓練,每次只反覆練習一個動作,比如說,今天發36個網前球,下次36個高遠球,再下次發36個平快球。B組是順序訓練,每次均按網前球、高遠球、平快球的順序,反覆循環。C組則是球手自己決定練什麼球,唯一要求是不可以連續兩次出現相同動作。

三週訓練結束後,每位參與者的每種發球動作,都練的一樣多,只有C組的人略有差別。




訓練結束後的考核,他們做了一個小小調整:參與者必須站到左半場發球(訓練時是站在右半場),目的是為了測試他們的適應力。考試時,考核員要求參與者每次發一個不同的球。古德和馬吉爾根據球的運行弧線及落點來進行評分,分數是024分。


勝者是誰?是C組,隨意訓練組,勝的毫無懸念,平均得分18分。緊隨其後的是B組,順序組,平均14分。而固定訓練的A組,分數最差,只有12分。




書中結論


之後有不同的學者做了不同領域的研究,包括鍵盤指法、電玩技巧、精確的手臂運動等,這些研究都有一個共同點:只要研究者以各種方式打亂訓練者的單一重複動作,受訓者的最終成績,一定會超越不受打擾的集中訓練組。


並不是說重複訓練一無是處,而是從長遠來看,單一技巧的重複訓練反而會阻礙進步,而交替練習,看似降低學習效率,實際上卻培養出更紮實、更高水平的能力。


而訓練的目的是把技術搬到賽場(舞台),且比賽中的情況是千變萬化的,因此隨機的訓練反而達到了最佳效果。




如何運用在練琴上?




音階的變化:
柴可夫斯基銀牌得主秦立巍說:音階不只是從慢拉到快,還可以使用不同指法、弓法(1音一弓、2音一弓、4個音8個音以此類推,甚至不規則:2音一弓再加上3音一弓,以此循環)去練習,這樣的好處是為了熟悉指板,不同把位的音準。


弦樂器上的換把位:
不只是練習AC點,而是在C點前後找兩個點(或更多),也就是A-BA-CA-D來練習。


多元的曲目表:
以一次練琴尺度(30分鐘、一小時或以上)來說,練習不同種類的曲目,可以是一首練習曲加上曲子,如果時間足夠的話,還可以包含一首古典曲目和現代曲目,那對音樂理解和技巧成熟都會更有幫助。




如果你覺得,最近重複的練習已經無法滿足自己或老師的要求、練習感到乏味、覺得進步變緩慢,或許可以試試交替學習法~






留言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