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電影《如果我留下》看古典音樂

《如果我留下》



學音樂的這條路上,肯定不是一帆風順。

有時候家人不理解你,有時候你不理解家人;

有時候因為練習而痛苦,有時候不演奏時反而痛苦;

有時候你選擇了音樂,有時候音樂選擇了你。



《如果我留下》這部電影,敘述年輕人炙熱愛情,以及用死亡回顧一生的故事,不過,今天想聚焦在劇中講述「音樂」的三個部份:



1·開啟音樂契機時刻

2·遇到挫折,家人如何鼓勵

3·音樂是什麼





開啟音樂契機時刻





男主角喜歡上吉他是因為聽了Ramones 的〈I Wanna Be Sedated〉之後,感覺頭要爆炸,就說一定要學吉他。

女主角則是小學二年級,在學校的角落發現了大提琴,藉由撥弦聽到它的聲音後就愛上它。



我自己開始學音樂是因為父母所給的契機,那個年代特別流行學鋼琴,媽媽決定讓我試試,到了小學,我已經從原本的嘗試轉為被逼,有一次,真的很不想練琴,卻還是被逼進了琴房,極度排斥的我看著16樓的窗外,竟然有股想跳下去的衝動,心想這樣或許就能一了百了。



我有一位朋友則是,非常喜歡鋼琴,小時候會自己跳到鋼琴椅上,不彈個兩三小時絕不罷休,但,後來媽媽叫他改學小提琴。



每個人開啟音樂的契機都不一樣,有些人少年展現天賦,有些人晚年沈澱出力量,唯一相同的是,在學習的路上一定會遇到困難,這時候家人就成為一個很重要的角色。





遇到挫折,家人如何鼓勵





劇中,女主角參加完茱莉亞音樂院的面試( Audition )後,感到非常沮喪,她認為去考試的人都非常厲害,要進去,幾乎不太可能。



這時爺爺對她說:「 If those Juilliard people don’t take you, they are damn fools, because what you did up there was magic.  ( 如果茱莉亞沒有錄取你,那是他們太傻了,因為妳剛剛的演奏簡直不可思議。)



學習音樂的道路上很險峻,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,如果沒有擠身頭部,可能很快就被淘汰,而頂級音樂院錄取率通常就那百分之一。



我自己就經歷過,被很多音樂院不錄取的經驗,那感覺真的很不好受,那時候會開始懷疑自己,懷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是這塊料,懷疑自己是不是當初就不該走這行,像掉到一個無止盡的深淵一樣。



有時候再自信的人,也有他脆弱的一面。



這時候家人與其說:「沒關係,再加油吧。」把沒考上的他丟向傾盆大雨,一個人獨自承受現實壓力,不如像女主角爺爺一樣來個霸道安慰,這樣的安慰或許有些盲目,但他試圖跟你站在同一陣線,就像暖暖包一樣,讓你知道心冷時,還有一個東西在旁邊給你溫暖。





音樂是什麼





男主角是一個童年就被父母拋下的小孩,對他來說,吉他救了他的一生。

女主角在茱莉亞面試結束後說:我感覺音樂附體在我身上,從我這湧出。( It was like I was possessed and the music it just poured out of me. )



我有一個朋友,年紀輕輕就考上了曼紐因音樂院( International Menuhin music Academy ),一次聽他演奏,被他神鬼般的技巧所折服。



他是一個個子不高,說起話來有些靦腆的男生,總是喜歡一個人吃飯,一次談話中我才知道,他不僅琴拉的好外,平常還會自己編寫APP,自己研究哲學、數學,每次跟他聊天,都受益良多。



有一天,我就問他,音樂對你來說是什麼?



他說:像雜耍。

我有些詫異,並問:怎麼說?

他說:音樂家就是展現各種炫目的東西,讓觀眾覺得不可思議。

我接著問:那對你來說,音樂為什麼吸引你?

他說:有秩序、有排列的音樂會吸引我,我追崇序列之美。



對我來說,音樂有時候是眼淚,將不好的情緒,濃縮成一滴淚,滑落臉頰的瞬間,將負面情緒排出體外;有時候則是夕陽西下的一道光,溫暖而高貴。





結語:





音樂對於每個人來說有著不同意義,對一些人來說,它是生命中的主旋律,對另一些人來說是伴奏,又或只是突強,驚鴻一撇後消失在轉角中。



對於學習,挫折或許常態,而那時候,身邊人的回應就非常重要,可能一句話讓他重獲新生,可能一句話讓他跌入地獄。



人生充滿各種契機與選擇,有時候你一開始就愛上了它,有時候愛上了卻被拆散,有時候世界走了一圈才發現,原來摯愛就在身邊,我們永遠不知道當下的選擇是否正確,或許就像女主角爺爺說的:



Sometimes you make choices in life, sometimes choices make you.

(人生有時候需要做出選擇,而有時候,是選擇塑造了你)
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