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於古典音樂,很多人可能有過這樣念頭:
覺得是特定人士才能理解的東西、非得在國家音樂廳來場音樂會才算正式入門、很怕聽了之後聽不懂······
其實,這都很正常,因為古典音樂大部份是沒有歌詞的,難以像流行音樂一樣,藉由歌詞把我們帶入到抽象音樂世界裡,而且它還是一樣需要記憶的活動,怎麼說呢?很多曲子動不動就是半小時以上,甚至一小時也司空見慣,如果聽到第二小節忘記第一小節,那就很難欣賞這首曲子,好比看小說,如果看到一半忘記前面劇情,可能覺得索然無味,所以,古典音樂是真的有門檻的······
但,這門檻,其實沒有你想像中的高,只要用對方法,依舊可以輕鬆入門。
這邊以戀愛為比喻,介紹3種簡單方法,分別是初戀法、相親法和指腹為婚法:
1·初戀法:
與其追求懂,不如先追求喜歡。
小時後的初戀,通常發自內心喜歡一個人,因為喜歡,就想了解他更多,想探索更多,想知道他的一切。
聽音樂也是呀,很多人,包括我自己,就是太想追求懂,而錯失一些純感官的享受。
好像今天我們出門,然後路上遇到一個人就指著他的鼻子說「我要了解你」,別人應該覺得莫名其妙吧。
可以試試先聽,甚至是大量的聽,像在茫茫人海中找那位真命天子/女那樣,找到那位有感覺的,之後再慢慢理解它。
具體從哪裡開始呢?
試試 Youtube 或 Spotify, 打上「古典音樂」,會跳出很多選項,如果不知道從哪個開始聽,可以選一位作曲家的精選輯開始,好比莫札特精選、貝多芬精選、柴可夫斯基精選等,聽完一位作曲家後,下次再換另一位,聽到合你胃口的,再慢慢尋找背後故事。
什麼時候適合?
可以在週末、工作或睡前,先把它當背景音樂來聽,或許有一天你就會找到那位白馬王子/白雪公主。
2·相親法:
直接丟給你資料、故事,感情再慢慢培養。
就像相親一樣,徵婚社的人會丟給你很多異性資料,可能有對方相貌、家世背景、工作,你挑了一位覺得不錯的,接著步入禮堂,至於感情,你們相信可以慢慢培養。
這方法怎麼用呢?
從作曲家的傳記入手,可以是書或是電影,比如電影《阿瑪迪斯》講述莫札特的一生,看完之後你會發現原來天才背後的美麗有這麼多心酸,之後在聽他的曲子時,就能理解到輕快曲風背後的癲狂;或是《快樂頌》,敘述貝多芬耳聾卻還持續對抗命運,創造出名留千史的第九號交響曲的電影,看完你就能夠理解貝多芬音樂裡一直有根線串著,就是他的不屈不撓、抵抗命運性格。
看完傳記後,如果對某一位作曲家特別有感,就能夠開始聆聽他的作品,好比看完《快樂頌》,就想聽聽貝多芬的交響曲,聽完之後你可能覺得不過癮,接著聽他的鋼琴奏鳴曲或弦樂四重奏。
3·指腹為婚法
直接開始學習一樣樂器。
在中國古代,雙方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剩男剩女,可以在孩子未出生時,就先為他們選好未來伴侶。
我知道這方法聽起來有點暴力,不過直接開始學習一樣樂器,卻是入門古典音樂最有效方法,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,你會主動搜尋別人演奏的影片,而在練習過程中,你能理解演奏的困難,進而發現演奏家手指的秘密,就像打籃球一樣,看一場籃球賽和親自下場打一場籃球賽完全是不同的體驗,當你經過訓練後把球投進,那喜悅一定是看別人投進的十倍百倍以上。
學樂器也是一樣,當你經過好幾個月的努力後,演奏出一首經典曲目時,那感動一定不是純聆聽所能獲得的。
結語:
其實不管是初戀法、相親法或是指腹為婚法,最重要的是,一顆「持續的心」。
我的成人大提琴學生,幾乎都是從零開始學習,但他們每次跟我講起古典音樂,總是眼裡發著光,講出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,對於古典音樂的熱愛總是超乎想像,有的在外面參加業餘樂團,而且一次不只參加一個,有的可以在 Youtube 面前專心聽完一首貝多芬4、50分鐘的交響曲,有的在上班前和上班後都會練琴,每天維持至少一個半小時的練琴時數。
有一天,我問一位在外商公司上班的學生,你覺得一般人要怎麼入門古典音樂?他頓了頓幾秒,我感覺他絞盡腦汁的想要給出一個合理答案,從他的表情判斷,我覺得這個問題對他來說很不可思議,後來他回答:這······不就是有沒有心的問題嘛,只要有心就會克服任何困難呀。
的確,只要有心,古典音樂對你來講就是天經地義的事。
但是,音樂有時候就像人一樣,不是我們說的算,有可能你試了又試,終究沒有找到喜歡的,那也沒關係。
知名樂評人焦元溥說過:
不愛音樂沒有關係,重要的是你還有愛。我頑固的相信,人一定會被一樣藝術所吸引,可能是繪畫、建築、文學、電影。而人走到最後,那些是最能夠安慰你的東西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