貝多芬:一個把掙扎用完的作曲家

一提到貝多芬,大部份的人都能夠說出他的重要作品,比如:第五號「命運交響曲」、第九號「合唱交響曲」、鋼琴奏鳴曲「熱情」等。

那如果問,貝多芬的標籤是什麼?可能有人想了想,突然怒氣的說:「怪人!瘋子!神經病······」。



這幾年,心理學有個概念不斷被提到,「原生家庭」,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性格和行為模式,很大程度取決於我們小時候生長家庭所輸入的印記。



貝多芬在他的「原生家庭」有過非常不好的記憶,或許是造就他性格怪異的關鍵,也間接影響他的愛情世界,更是讓他人生下半場走的異常顛簸。



到底是什麼樣的掙扎,讓他的曲子充滿暴風雨般的「原生」魅力,席捲後世200多年?







童年的掙扎



貝多芬四歲時,當其他小朋友都在玩耍時,他被父親強迫坐在鋼琴前面練琴。

父親常常喝酒,每次喝醉回來就是把貝多芬暴打一頓,有時候只因為彈的不如父親所願,就拍打他的頭,甚至半夜把他從床上托起,為了在朋友面前展示他的「馴猴成果」。



脾氣暴躁的父親為了讓貝多芬成為「莫札特第二」以及能夠讓自己賺更多的錢,甚至不惜謊報貝多芬的年齡······



1778年3月26日,科隆報紙寫著「六歲幼兒貝多芬」舉行演奏會的廣告,但事後證實,當時的貝多芬已經7歲半。



或許童年被父親不人道的對待,造就貝多芬日後怪異性格,也讓諸多女性形容他:「粗野、孤僻」。



(13歲的貝多芬)



愛情的掙扎



電影《永恆的愛人》描述貝多芬好友安東·辛德勒(Anton Schindler )在貝多芬去世後,意外發現三封未寄出,題獻給「永恆的愛人」的信,並開始循著線索找神秘女郎的故事。



對於貝多芬的情人,有過很多傳聞及資料,你需要知道的有這三位:



1·茱麗葉塔·琪夏爾蒂(Giuletta Guicciardi 

2·約瑟芬·布朗斯維克  Josephine Brunsvik 

3·安東尼·布倫丁諾( Antonie Brentano 



1·茱麗葉:





為了方便描述,第一位,茱麗葉塔·琪夏爾蒂( Giuletta Guicciardi )就先以「茱麗葉」稱呼吧~



貝多芬在1801年成為茱麗葉的鋼琴老師,對她要求非常嚴格,任何的細節和詮釋,直到正確才肯罷休。



貝多芬在18011116日寫給好友 Franz Gerhard Wegeler的信中提到:茱麗葉喜歡他,茱麗葉讓他第一次有想結婚的衝動。(My life is once more a little more pleasant, I'm out and about again, among people – you can hardly believe how desolate, how sad my life has been since these last two years; this change was caused by a sweet, enchanting girl, who loves me and whom I love. After two years, I am again enjoying some moments of bliss, and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– I feel that marriage could make me happy. 



貝多芬時常守候在她家陽台下面,而且在1802年把鋼琴奏鳴曲「月光」題獻給了她。



但好景不常,茱麗葉在1803嫁給了另一位作曲家 Wendell Robert von Gallenberg ,她就這樣玩弄了大師的情感。



2·J女郎:



(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)



第二位,約瑟芬·布朗斯維克(Josephine Brunsvik )取她名字第一個字母J來稱呼,就叫她「J女郎」 吧~



18041807年間,貝多芬瘋狂愛上J女郎,甚至要求與她發生關係,但得到的答案都是堅決的:「不」。



貝多芬在1804年題獻了一首曲子 An die Hoffnung op.32給J女郎,原本關係不錯的他們,因為女方家庭不支持、給他們壓力,導致最後J女郎選擇不再接見貝多芬,這段關係就這樣迅速冷卻。



家裡不支持的原因,只因貝多芬的平民身份······




3·安姊:





第三位,安東尼·布倫丁諾( Antonie Brentano ),她修長、蒼白、精緻或許讓貝多芬想起母親,我們姑且稱她為「安姊」~



安姊是維也納一位最富有藝術收藏家的女兒,1810年她回到維也納準備清理剛去世父親豪宅裡的物品,也是那時候認識了貝多芬。



安姊那時30歲,已有四個小孩,在肉體接觸上應該從來沒有屈服於貝多芬,對待貝多芬如對待自己兄弟一樣。



她用冷靜風格,讚賞貝多芬的人性、音樂特質、勇氣、好奇心與熱情張力。



貝多芬把他的迪亞貝利變奏曲 Diabelli Variations op.120 (與巴哈郭德堡變奏曲齊名的變奏曲)提獻給她。



而當貝多芬1811年被腸胃毛病所困擾時,安姊給了他安慰,在1811年寫給哥哥的信中癡迷說到:「他(貝多芬)像個人間行走的神祇,以崇高姿態活在世俗裡,消化不良對他的折磨只是一時的,謬斯女神擁抱他,將他包覆在溫暖懷裡」。



小結:



貝多芬雖然有過多位情人,最後都不了了之,終身未婚。



這三位女士,不但在貝多芬在世時陪伴他,更是在他死後被不斷拿出來討論,對於「永恆的愛人」,不同學者各持己見,今年2020年是貝多芬誕辰250週年,音樂學者Rita Steblin 在訪談節目上說出她對於不朽的愛人的最新發現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(https://www.danieladammaltz.com/classicalcake/beethoven-immortal-beloved-identified-rita-steblin)。





生命的掙扎





上面說到,童年的貝多芬只要一彈不好就會被父親用力拍打頭,或許是日後造成耳聾的原因之一。



1796年貝多芬的事業可說是風生水起,在布拉格、布達佩斯、紐倫堡、萊比錫、柏林等地進行演出,沒想到,也是在這年出現了耳疾徵兆,貝多芬描述到:「耳朵裡時常會有低鳴和呼嘯」。



這時的他,一直在創造力與健康不佳、群居與厭世、幽默與憂鬱之間尋找平衡。



六年後,貝多芬差點想不開,1802年寫下著名的海利根斯塔德遺囑( Heiligenstadt Testment ),當中寫道:「我陷入一個絕望境地,由於糊塗醫生的誤診,這種情況日益嚴重······死亡,難道不是解脫我那無休止的痛苦方式嗎······告別了,我死後請不要忘記我的一切」。

 


1819年貝多芬的聽力已經全失,日常溝通顯得非常吃力,也剝奪了他的演出能力,他只能依靠「心靈的耳朵」作曲。



英國人約翰·羅素( John Russell )在1820年訪問貝多芬時,這樣描寫到:「當他在彈奏極弱音時,通常一個音符也沒有彈出來。他用自己『心靈耳朵』聽見那些音,他那無法察覺的手指動作,顯示他的靈魂正在經歷一種逐漸消失的過程,音樂家聾了,樂器也啞了」。



182612月,貝多芬帶著侄子去格內森到旅行,希望自己身體好轉,卻在途中感染了肺炎,貝多芬本來就有腸胃疾病,加上聽聞侄子試圖自殺,讓他健康迅速惡化。



在這種情況下,他卻還說:「我只希望自己能夠給世界一些美好音樂,然後像個老頑童一樣,在各位面前了結塵世間的事」。



18273261745,貝多芬的眼睛突然睜開,伸出右拳,並維持了好幾秒,神情嚴肅⋯⋯接著身子跌回,沒有半句話,心臟再也沒有跳動。



貝多芬死於肝硬化······





結語:





自大、暴躁、不近人情的貝多芬似乎複製了父親小時候對待自己的方式。

在狂傲外表下,或許是一顆自卑的心,在海利根斯塔德遺囑中說到:「如果你們看到我躲在一旁,請你們原諒我,我是多麽想跟你們在一起······」。



心理學家說,打破「原生家庭」的一個重要步驟是:「接受事實,停止抱怨」。



在聽貝多芬晚年重要作品時,比如「合唱」交響曲和「莊嚴彌撒」,你會發現,貝多芬在用盡一生掙扎後,選擇接受事實並與過去的自己「和解」,不僅帶給自己寧靜,也帶給世界歡樂。





參考資料:

艾德蒙·莫瑞斯(2008)。《於是,命運來敲門》。

許鐘榮(2001)。《維也納古典的樂聖》。

O.G. Sonneck 1995)。《貝多芬其人其事》。
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