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天下午,學生拉著柯倫格( Klengle )大提琴協奏曲,拉完前半段,我問:「你在拉的時候有什麼感覺、情緒嗎?」她想了想說:「這是······一個英雄的故事,他一生經歷了許多失敗,在地獄檢討自己,後來天使給他重獲新生的機會(我不知道為什麼在她的設定裡,地獄裡有天使XD),當他重獲新生時,他努力再努力,用盡全力,但結果並不理想,他覺得好累好累······。」我繼續問:「你有這種很累的感覺過嗎?」她說:「有啊!比如寫作業學習、打羽球的時候,有時候真的好累好累,但是好開心。」講到這裡時,她陽光燦爛、一臉開心地看著我。
( Klengel :cello concertino op.46 )
上完課,我搭程淡水線捷運回家,外面的景色已經有點模糊,我從捷運門上的玻璃反光看到自己疲憊身軀,雖然累但內心特別充實,看著看著,我突然想起學生說的那句話:「好累,但是好開心。」我想,這不就是快樂學習所追求的嘛。
沒人喜歡痛苦
在親子教育中,很多家長認為學習應該是快樂的,我也相信,讓身心處在愉悅的狀況下學習效果會加倍。
不過,我們可以回想一下,小時候讀書、學習某一項技能的過程,實際上是挫折多還是快樂多?就我的觀察,可能是挫折多一些吧。
這些挫折來自於困難、挑戰、背不好、學不會,當我們遇到它時,你會覺得有堵牆擋在你前面,怎麼撞都撞不破,覺得心慌、沮喪、鬱悶、不開心。
說句實話,大部分人都不喜歡這種感覺。
這種壓抑的情緒會導致我們心情越來越差,越來越沮喪。
情緒ABC療法
所以,當我們學不會而不開心時,其實,我們的情緒不是來自學不會這件事,而是對學不會這件事的「看法」。我們產生了「我不行」、「我好笨」、「我可能不是這塊料」的看法。
心理學家艾利斯( Elbert Ellis )在1955年發展了理性情緒行為療法,簡稱情緒 ABC 療法。
A( activating event )指的是前因,B( Belief )指的是信念、想法或看法,C( consequence )指的是後果,有前因就必然有後果,但同樣的前因卻可能產生不同的後果,關鍵就是橋樑的B。
覺得有點像小時候做題的連連看,AC分別在兩邊,B就是那條線,同樣一個A因為想法的不同,可能連到不同的C。
舉例來說,兩個人同樣考試考砸了,一個人痛哭欲絕,一個人心平氣和,為什麼?
考試考砸了,A (前因)相同,一個同學的B(想法)是,不過就是一次考試,沒什麼大不了,下次再考好就好( C );另一個同學是,考砸了,我覺得會被其他同學恥笑(B1),開始自我懷疑是不是太笨了(C1)。
你看,兩人因為不同的想法而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。
我在教學生時,也常遇到這種狀況,當遇到困難片段時,學生會分成兩種,一種是雖然皺眉,但盡量保持耐心再試一次、再試一試;另一種是,試了兩次後,滿臉通紅的放棄,通常保持耐心組能夠較好的達成目標,而達成目標後他們會更加肯定自己,增加自信心。
倒帶一下,看一下上述的例子。
遇到困難片段,是前因(A)大家都一樣,接著想法(B),有人覺得難、辦不到,有人覺得或許多試幾次,能夠越來越好。因為想法的不同,造成截然不同的結果(C)。
快樂「接受挑戰」
學習,本質上來看,是讓身體長出新技能、腦中多出新知識,既然要讓它長出來,代表之前不存在,那麼你在遇到未知的過程,肯定會有許多障礙、挑戰等著你。
所以,用什麼心態面對這些挑戰、障礙,會決定你的結果以及心情。
如果,你是以「快樂」去面對「學習」這件事,注定會失敗,因為學習不可能一直是開心;相反,如果以「快樂」去面對「接受挑戰」這件事,你將把焦點從「未知」轉移到「已知」,從不知道會遇到什麼狀況,變成,反正都會遇到困難挑戰,那就來吧,我不怕。
學習的路上肯定不會一路無阻,但你可以用自己的想法,快樂地「接受挑戰」,讓它一路順風~
很受用的文章,套用在工作上也是一樣。轉念,結果就會不一樣,心態的調整對學習跟工作都好重要,希望大家都能無懼的面對困難跟挑戰!
回覆刪除謝謝您😇
刪除「Study hard and happy.」這是以前學生時代的時候,英文老師常常勉勵我們的話。學習的動機很重要,學習過程中,支持我們學習的周遭的人事物也很重要。即使遇到困難,但得到周邊的人事物支持,也是會讓學習者可勇於面對困難,持續學習的動力。
回覆刪除喜歡這句話,study hard and happy.😊
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