熟知這首曲子的人都知道,它的結構其實很簡單,一個節奏加上一個旋律,不斷重複直至結尾;音量方面從極小到極大,像煙火一樣,起飛,綻放。
看著電視的當下沒有多想,但隨著比賽越到後面越發現,主辦單位的這首曲子,選的真巧。
一方面預示著越到後面,比賽越精彩;一方面暗示著所有的偉大,都是簡單的事情重複做,做到極致,做到偉大。
— 01—
《波麗露》
( Boléro )
1927 年,拉威爾( Maurice Ravel 1875-1937 )受舞蹈家伊達·魯賓斯坦委託創作《波麗露》( Boléro )舞曲。
有一天,拉威爾在 Saint-Jean-de-Luz 度假時,一根手指在鋼琴上隨意彈了個主題,並向朋友 Gustave Samazeuilh 說:「你不覺得它有種堅韌的品質嗎?我打算在沒有任何發展的情況下,讓它反覆多次,並盡可能的增加樂器的堆疊。」
後來,他利用一個節奏重複 169 次,一個旋律反覆 9 次的方式創作此曲。這種極簡主義,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創作。
你可能覺得,不就是一個主題重複再重複嗎?有什麼難的。但在當時,大家追求和聲的豐富變化,以及龐大的交響體制時,這個做法可以說是反主流,非常創新。
把簡單的東西做到極致,讓這首曲子在古典音樂界,成為被演奏次數最多的曲子之一。
— 02 —
比賽到最後,在拼什麼?
那些最頂級的運動比賽裡,如奧運,獎牌之爭時,往往比拼的不是技術,而是體力。走到最後,大家其實技術已經不相上下,勝負關鍵點往往來自體力。
當你開始累的時候,動作就會變慢,失誤開始變多,而這時候對方只要沈住氣,就能分出勝負。
不只是運動競賽,曾經拿下蕭邦大賽第一名的鋼琴家鄧泰山曾說過,他在當評審的標準是:「第一階段看天份,之後看穩定性。」
換句話說,走到後面的選手,都已經有著非常好的技術,最後比拼的是整體的穩定度。
所以你看,體力、穩定度這些簡單的東西,重複做,做到極致,往往就是勝出的關鍵。
— 03 —
五度錯失冠軍
拉威爾在 1900-1905 年間,5 度角逐羅馬大獎( Prix de Rome )都沒有奪冠,進而引發公憤,使院長下台。
可能有些人一聽到羅馬兩字,以為是羅馬主辦的,其實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,為了提高法國的藝術水平所創辦的比賽。
共分 5 類:建築、雕刻、繪畫、雕塑、音樂,第一名能夠獲得前往羅馬,住進梅迪奇家族豪宅進修的機會,並且聘請第一流的藝術家對他進行指導,這三年間,所有費用由國王負擔。比才、白遼士、德布西都曾是獲獎者。
拉威爾參加五次都沒有獲得冠軍,群眾的情緒終於在最後一次,1905 年爆發了。
那時候的拉威爾,已經是歐洲小有名氣的青年音樂家,創作出水之嬉戲( Jeux d'eau )等名曲,卻在第一輪就被刷掉。
文學家羅曼·羅蘭批評到,進入決賽的大多是評審雷內普( Lenepveu )的學生,質疑比賽的公平性。
後來負責人音樂院院長杜布斯( eodore Dubois )辭職下台,消解公憤。當地報紙稱「拉威爾事件」。
結語:
多次參加羅馬大獎的他,就是努力想證明自己的價值。
但是,只要是比賽,就會有勝負;只要有勝負,就會有人開心,有人難過。
音樂比賽相比體育競技,少了客觀的判斷,沒有鷹眼檢視 in 或 out ;沒有錄影回播,看是否裁判判斷錯誤。所以,結果有時候往往不盡人意。
20 多年後,拉威爾藉由簡單的事重複做,做到極致,創作出名曲《波麗露》。
我想,2021 奧運開幕會上,《波麗露》響徹雲霄的剎那,拉威爾的偉大已經不證自明了吧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