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巴哈無伴奏》的魅力,到底在哪?


我輕輕的把馬友友那張巴哈無伴奏
 CD,放入音響裡,那是我每天晚上,睡前做的最後一件事。

溫柔且堅定的 G,從兩側喇叭傳出。

背後是一張單人床、一顆白色枕頭,腳下是灰褐色地板,很容易把自己,置身在大師們教堂演奏的風景。

看著上下起伏的音響膜,我一直在想,《巴哈無伴奏》的魅力,到底在哪?



「照拍子演奏。」老師不斷叮囑。

「不要太自由。」老師大力拍著節奏,希望我的阿勒曼舞曲,不要拖拍。

我奮力地跟上老師手上的律動,但是,不斷換弦又連弓的狀態下,老師的聲音越來越大。

我時常在想,為什麼要照著拍子演奏,如果都照拍子,會不會失去人的意義?


2

上禮拜術科考試,母親說,表現不錯,可以帶我到佳佳唱片行 

走進  樓,推開門,看到好多的 CD。順著上面的告示,找到了古典音樂區。

一位頭髮捲曲,留著大鬍子的外國人封面,吸引了我。

上面寫著「麥斯基:巴哈大提琴無伴奏」,我拿起來,發現它很厚,是DVD版本。

看著上面的價錢,有點膽怯,望向母親。她走過來,看著黃標上一千多的價格,說:「OK。」

位於中華路上的佳佳唱片行


3

螢幕上,麥斯基坐在教堂壁畫前面,黑色燕尾服,望向他所演奏最深層的音樂。

音符時長時短,我覺得他演奏的跟別人不一樣,好輝煌、好自由、好有靈性,原來巴哈還可以這樣演奏。

接下來的幾天,我模仿他的弓法,指法,甚至是拿弓的方式。

上課時,我想,老師會對我這禮拜的練習,有所誇讚。

「為什麼你要這樣拉?弓法亂七八糟的」老師語氣激動。

「我看麥斯基這樣拉,所以……」出乎意料的評語,我支支吾吾。

「你要學的話,就要學羅斯托波維奇,不要學麥斯基。」老師做了這樣的定論。

我不知道老師為什麼下了這樣的結論,他的演奏,明明如此燦爛。

Maisky plays Bach cello suite No.1


4

 Rubato 來自義大利文,意思是偷竊。也就是說,有偷就要有還。MUZIK 雜誌上寫著。

樂譜時常出現 Rubato 這個術語,它代表著自由速度。

以前很喜歡這個術語,因為有理由可以隨心所欲演奏。

但是這句話的出現,讓我有了新的認識。

好像「熱力學第一定律」,能量不會無緣無故消失,只是被轉移到其他地方。

這邊偷走一點速度,要在其他地方,加長補回來,總體能量保持不變。

原來,自由不是放肆,而是克制。


5

10 年後,我來到瑞士留學,拉著同一把大提琴,一樣的《巴哈無伴奏》。

不一樣的,是老師會跟我二重奏。我演奏旋律,老師在旁邊演奏和聲最低音。演奏畢,她會說:「那我們交換。」

對於不曾這樣訓練的我,結果可想而知。

老師常說,我的和聲分析能力,就像嬰兒。

她說,巴哈的精髓,是和聲。你只有先理解和聲,才會有架構。巴哈的音符,就像身體,而和聲,是靈魂。

小時後,巴哈無伴奏常伴我入睡,如今成了我的噩夢。

有著三次《巴哈無伴奏》錄音的老師 Ophelie Gaillard


6

這次的期末考,其中一環,是演奏《巴哈大提琴無伴奏》第二號全曲。

整場將近一小時的曲目,對我來說很吃力,也是第一次要演奏這麼長的音樂。

「叩、叩、叩」有人敲門。

「剩 30 分鐘,琴房就要打烊囉。」學校的阿姨探頭進來說。

看看手錶,已經九點半。今天是星期六,考試的前兩天,練習快要 8 個小時,雙手有點無力。

「在練習最後一次巴哈無伴奏吧。」我在心裡跟自己說。

閉起眼睛,吸氣,琴弓劃過空氣,從最熟悉的空弦 D 開始。

手指自動在跑,音樂線性前進,刷過去阿勒曼舞曲的和弦。

突然,前方空氣中,破出一道裂痕,在每次和弦的地方,都被震開一些,隨著音樂前進,我離它越來越近,裡面漆黑一片,似乎有著星星一樣的東西在閃耀。

睜開眼睛,裂痕不見。



7

那次考試完,老師微笑對我說「 Bravo。」

不知道是客套,還是真的表現不錯,但是,那晚的畫面始終揮之不去。

那天的想像,或許是和聲的發酵,讓一首線性的音樂,震出三維的空間。

原來,《巴哈無伴奏》的魅力,來自和聲。

更確切來說,是和聲下所隱藏的密碼。

和聲,是多音堆疊。不僅讓音響豐富,製造更多的情感與張力,也間接創造對位。而對位,讓不同旋律間,有了嬉戲與衝突,最終,創造一個立體世界。

《巴哈無伴奏》好難,但是好有魅力。


留言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