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慢快樂章,是對人生希望的最大隱喻


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,那就是看清了生活的本質,卻依然熱愛生活。——羅曼.羅蘭

不知道你有沒有好奇過,為什麼協奏曲的樂章,幾乎都是由快板-慢板-快板——這樣的順序組成?

是因為,如果觀眾睡著,知道什麼時候該醒來嗎?

還是因為,這樣聽起來比較有對比和衝突?

我覺得都不是,而是快慢快的編制,是對人生希望的最大隱喻。

0 
開始之前,先簡短的說明一下,協奏曲是什麼。

協奏曲( concerto )源自拉丁文「 concertare 」,有協同、共聚的意思。大多數,由一樣樂器獨奏,可能是鋼琴或是大提琴,再加上樂團的合奏共同完成。——維基百科

可以想像獨奏家為衝浪者,樂團為海浪,只有他們配合到極致時,才能把衝浪者送上最高點,共同畫出完美弧線。

在巴洛克時期以前,協奏曲是由多個樂章(5或6 )組成,直到兩位作曲家的出現:阿爾比諾尼( Tomaso Albinoni )和韋瓦第( Antonio Vivaldi ),才奠定為三個樂章,且快慢快形式。——維基百科

原因很簡單,相比5 個樂章,這樣的結構,簡潔明快,容易讓觀眾理解和接受。

1
回到正題,為什麼一定要「快慢快」的編制,不能「慢快慢」嗎?

這讓我回想到小時候聽音樂會的情況。

先自首,小時候聽音樂的時候,我會不小心睡著。明明一開始還挺起勁的,但是當悠揚的慢板樂章出來時,周公就會來跟我打招呼,迷迷糊糊的……,突然,音樂加快,音量變大,我就會驚醒,知道音樂快要結束了,趕快把口水擦一擦,假裝凝視舞台,最後跟著大家一起用力鼓掌。

我想,如果樂章的編制改成「慢快慢」,我大概會睡得不省人事吧。

這是第一點不專業的理由:讓睡著的人,知道什麼時候該醒來。

(海頓: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,第一樂章)

2
前面說到奠基者韋瓦第,他不僅創作出大量三個樂章的協奏曲,還進一步鞏固「快慢快」形式,比如他的小提琴協奏曲「四季」,每一部都是典型的「快慢快」模式,這一結構,強調了對比和戲劇性,讓韋瓦第的協奏曲,在當時非常受歡迎。

你可能想問,為什麼快慢快,就會有衝突,就會有戲劇性?

相信你一定不陌生,這是我們每個人都熟悉的童話故事結構。

「幸褔-衝突-再次幸福」

好萊塢編劇教父羅伯特·麥基說過:「所有的衝突,都是為了凸顯角色,少了衝突,故事就毫無力度。」

演奏音樂,其實就是在用音符講故事,少了衝突,音樂將平淡無奇。

所以第二個理由:有衝突的音樂,才有力量。

(海頓: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,第二樂章)

3
最後一點,想請你閉上眼睛,想像一下,如果三個樂章的音樂就像人生,你覺得,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生?

可能是:
快樂-悲傷-再次快樂
戀愛-失戀-再次戀愛
創業-失敗-再次創業
富有-破產-再次富有
健康-生病-再次健康

作家史考特.亞當斯說:「每個人的內在其實都是一團亂,你容易輕信那個外表出眾、能言善道、沈著冷靜的,你以為他比你優秀,然而真相是,每個人內在其實都很虛。」

換句話說,大多數人還在第二步掙扎中。

作家李笑來說:「你需要盲目的樂觀,不然你活不下去的。」

盲目的樂觀,也就是心存希望,是作曲家在第三樂章的時候,給我們的暗示。

重新再來看一次:

第一樂章的快板,代表著嬰兒的新生,也代表著快樂;第二樂章,即使是大調,底色也是悲傷的,代表著我們遇到的挫折、挑戰;最後的第三樂章——再次快樂,與其說是快樂,更可以說是希望,心存希望。

所以第三點,快慢快樂章形式,是對人生希望的最大隱喻。

(海頓: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,第三樂章)

結語:
1587年,嘉布里耶利的《協奏曲》( Concerti di Andrea et di Gio. Gabrieli )正式出版,奠定了協奏曲的基調。之後,由兩位作曲家阿爾比諾尼,和韋瓦第穩固三個樂章,以及快慢快形式。

如果說音樂是人生的話,必須要有衝突,要有挑戰,才會精彩。

而作曲家要告訴我們的是,即時你身處在第二樂章的悲傷、低谷中,千萬不要灰心喪志,因為總會迎來第三樂章——希望,我想這是歷代作曲家們,給我們的最大擁抱吧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留言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