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只拳擊有性別風波,蒙哥馬利:音樂也能展現社會正義

音樂不只是表達藝術
更是推動世界變革的重要手段

最近巴黎奧運上,性別問題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。

運動員伊曼·哈里夫(Imane Khelif)和林郁婷(Lin Yu-ting)因性別身份爭議,飽受批評,這不僅影響了她們的比賽表現,也引發世界對性別規範的深刻反思。


美國音樂界的當紅炸子雞 、2024年剛剛獲得葛萊美獎的作曲家傑西.蒙哥馬利( Jessie Montgomery )認為,音樂不僅是表達藝術,更是推動世界變革的重要手段。

她的音樂常常探討社會正義和身份認同,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。

— 1 —

( Montgemory : soul force )

《靈魂力量》( soul force )是一首單一樂章交響曲,描繪了一個被壓迫的鬥爭。從一個聲音開始,隨著時間推進,聲音壯大,最終達到輝煌。


此音樂是致敬馬丁.路德.金恩的「我有一個夢想」( I have a dream )演說。他說:「我們必須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,用靈魂去對抗。」 

蒙哥馬利從小看著父母參與許多的抗爭活動,她常常思考,作為一個美國黑人女性意味著什麼。

你很難想像,在50多年前的美國,黑人是沒有投票權利的,因此當白人毆打甚至槍殺黑人是不會被判罪的,因為走到法律面前,執行者都是白人,他們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,甚至偏袒白人,導致整個黑人都活在白人的陰影之下。

就像電影《逐夢大道》( Selma )演的,一開始馬丁.路德.金恩以及其追隨者,遇到一個接一個的挑戰,他們受傷、流血,但是堅持用非暴力的方式抗爭,最終才獲得總統頒布的新投票法案。

— 2 —

( Montgemory : Strum )

上週,很榮幸聽到這首曲子在台灣的首演,由《晨邊高地室內樂集》團長黃子維,帶領年輕優秀音樂家的精湛演出。


一開始由中提琴撥奏劃開空氣,也奠定這首曲子的基調——模仿吉他彈奏的方式貫穿全曲。

蒙哥馬利能夠立足於現今的古典音樂界,得益於幾個特點:大量使用民間音樂、即興演奏、闡述社會正義和身份認同。

曲子由彈撥的方式作為主角,亦是配角,加上民間音樂的交融,可以看作是美國多元文化下的正向合作,以及對人性差異的尊重。

— 3 —

( Montgemory : Banner )

這首《旗幟》,是蒙哥馬利最精彩的作品,網友@benh2842說:「當聲部匯集在一起時,我感到顫慄。」


當初為了紀念美國國歌《星條旗》創立200週年所做,融入美國國歌、黑人國歌、波多黎各以及墨西哥國歌,是對多元文化的致敬,和不同傳統間的對話。

一開始你會覺得音樂有點衝突,但是不時地有輕鬆音樂冒出,直到低音大提琴的兩下撥揍,打破了僵局,不滿情緒直線上升,延伸到了拍琴,到最後的踏腳。

我是睜大著眼睛聽完全曲的。

彷彿看到一個濃縮版美國發展史,在眼前上演。不同種族間的搶奪,以及看似安全底下卻波濤洶湧的爭鬥,嘻皮笑臉卻誰也不讓誰的傲慢,最後以一個大調和弦結尾,暗示著和平確保有巨大懸念。

結語:

在藝術領域裡,一直都是觀念先行,才有之後的作品。比如印象畫派、立體主義。先提出觀念,才有之後的藝術家為此思想做出延伸。

在一個古典音樂已死的年代,蒙哥馬利為音樂注入新活力,利用身份認同、多元文化以及社會正義的探討,創造出一股炫風,或許將會有更多的人,以此概念創造出更多藝術。

但是我想最重要,也是許多音樂家一直在做的——蒙哥馬利的那句話:

音樂不只是表達藝術,更是推動世界變革的重要手段。


留言

  1. 謝謝老師 又讓我多認識一位優秀的音樂家! 請問可以介紹更多現代的音樂家嗎?備感興趣!

    回覆刪除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