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賽不是終點,而是一場旅行


上週,小雲爸爸發來訊息,說小雲比完賽了,並附上一張照片和一個影片,點開來看,是比賽的分數,以及當天演奏的影片。


成績並不漂亮,影片中的小雲,有幾個明顯失誤。

我左右手併用,快速在手機上輕觸:「有幾個失誤,蠻可惜的」、「小雲心情還好嗎?」

「對啊,沒有這個失誤,名次應該可以往前一到兩名。」爸爸秒回。

我盯著螢幕許久,看著已讀,卻沒有對於小雲心情的回覆,我的心,沈了下去。

跟雲一樣


小雲跟著我學習大提琴,已有三年的時間。


一開始上課,她的注意力跟雲一樣,飄移不定,而且最讓我不知所措的,是小雲很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,或是說,很難意識到「自己拉的跟譜上不一樣的地方在哪。」

比如:譜上寫連弓,當她拉到分弓時,我會請她停下,問她有沒有異狀,她會說:「沒有。」

不過,隨著不斷問她:「你有沒有發現XXX?」這個句式,把問題化為自己的問題,情況明顯有所改善。

升上小學高年級後,她越來越有個性,只要當下無法說服她的做法,就一定不會照做,我們上課,時常上到烏煙瘴氣。

但是,每當下課冷靜下來後,我也開始反思,是不是我的教法太權威了,或許小雲說的沒錯。

爸爸突然變得積極


這次比賽的契機,是因為妹妹要去比小提琴,所以爸爸也給姊姊一起報上。

爸爸問我意見時,我有所猶豫,覺得小雲還不適合、還沒有達到一定程度,但是同時我也知道,對於非音樂班的小雲來說,比賽或許對她有所助力。

小雲與爸爸一如往常,小雲走在前面,爸爸背著大提琴,一起走進教室,不一樣的是,兩個人的表情都特別嚴肅。

我問:「這次比賽感覺如何呀?」

「小雲,妳自己說。」空氣凝結三秒後,爸爸吐出這句話。

「就……還可以呀。」小雲像平常一樣,沒有太多的情緒。

「老師,之後再麻煩你幫小雲挑下次要比賽的曲子,你覺得她的琴有沒有需要換?我看別人的琴一拉出來,聲音好亮,好大聲。」爸爸一連串對未來的規劃,態度跟之前完全不一樣。

跟爸爸簡短地討論接下來的目標後,爸爸說先行離開,等下再回來。

這次沒有把弓甩到弦上,以表達她的不悅


趁著爸爸遠去,我又好奇地問了一次小雲,比賽後的心情如何?


「有點失望。」這次答案不一樣了,小雲低下頭,眼睛看向地板。

一邊安慰她,一邊轉移話題,說:「因為之前在拼比賽,已經好久沒有聽音階,想從A大調,還是降E大調開始?」

「A大調。」小雲簡短地回答。

「升sol 太高了,從前一個音來。」當我要求重複第四次時,原本預期小雲會不耐煩,沒想到這次她沒有故意把弓甩到弦上,以表達她的不悅。

「我們左手的大拇指,要放在琴頸的左邊,而不是中間,這樣你的手才能張的更開,有更多的靈活性。」我重複著每堂上課幾乎都會說的話。

「什麼意思?」小雲眼睛帶光的看著我。

我突然心裡一笑,因為之前她都是當耳邊風、兩眼放空的聽,今天突然好奇為什麼要這樣做了。

感覺小雲因為這場比賽,不一樣了。

比賽不是終點,而是一場旅行


心理學家洪蘭在《如何跟上變化多端的世界》中說到:「現在很多人不喜歡比賽,覺得沒有必要去打擊信心,但是沒有比,不知道自己的定位,就不會進步。只要不在乎輸贏,比賽是一個很好鞭策自己的方法。」


以前認為,準備好了,才能去比賽,因為比賽是一個終點,最終定義你的一生。

因為小雲,現在覺得,比賽就像是一場旅行,不是到達目的地,才叫旅行,而是從家門出發的剎那,旅行就開始了,路上的點點滴滴都值得欣賞,值得感動。

不是拿到第一名才算比賽,開始準備的剎那,你已經踏上這個奇幻的旅程。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