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萬不要對上台演奏者說這句話

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······




期末考試時,在預備區準備,發覺手掌出汗,趕緊在衣服褲子上抹兩下,深怕等下這兩滴汗水影響發揮;又或,今天是你個人獨奏會,在休息室養精蓄銳,雖然表情淡定,心裡卻像熱鍋上螞蟻,在想等下演奏不知道會怎麼樣、困難片段能不能順利走過、台下的觀眾有誰。



突然,朋友從你旁邊經過,看到你扭曲的表情,口中念念有詞,他於心不忍,走上前,誠懇並聲音堅定的說:「不要緊張」,走時不忘拍拍你的肩膀給你一個鼓勵。



接著神奇事發生了,原本焦慮的你,竟然沒有因為朋友的話放鬆或是消除緊繃,反而因為剛剛那四個字,心臟撲通撲通的越跳越快、坐立難安、更緊張、覺得快要發瘋了······





別想那隻大象





原來,當別人對你說「不要緊張」時,你已經中計了······



《別想那隻大象》是一位語言學大師的傑出之作,書中提到,當作者在授課時,總是先請學生做個練習,練習內容是這樣的:「別想大象!你做什麼都行,就是別想大象」。

作者發現,從來沒有學生能做到這件事,學生可能想到任何跟「大象」有關的詞、形象或是任何相關知識,比如大象龐大體格、大耳朵、長長鼻子,又或是馬戲團裡的雜耍大象等。[1



「緊張」就像大象一樣,原本沒那麼緊張的你,聽到「緊張」兩個字後,它開始植入你腦海中,並像漣漪般的擴散再擴散。



就像電影《全面啟動》( Inception )演的那樣,你被植入一個原本不屬於你的「概念」。



可能有人會說,我是叫你「不要」緊張,又不是叫你「要」緊張。



潛意識是一個奇怪的東西,它只接受正向表達,對於反向表達,潛意識接收起來會有些困難。





例如考試前,老師對你說:「不要緊張」,潛意識理解「不」這樣的否定會有點困難,於是直接把「不」忽略掉,變成「要緊張」的簡單理解方式。

再比如,失眠的時候,對自己說「今晚我不要失眠」,潛意識會理解成「今晚我要失眠」。[2



所以,與其對別人說「不要緊張」,不如說「放鬆、祝成功、演奏出自己的故事」,這些肯定的詞,或許比較能幫助到他。



那現在,我們把別人的話語放一旁,來看看為什麼我們會「緊張」?





人人都會有的反應





「緊張」是我們在面臨危險時,自動啟動的一種應激反應。

想像十萬年前的一個場景,一位智人來到一片陌生地方,突然,他發現有幾十雙眼睛盯著他,對他而言只有一種選擇,轉身逃跑。



幾十萬年後,這個基因仍舊存在。



一個人站上舞台,就類似於把自己放到幾十萬年前的那個場景,於是你的生理和心裡自動進入一個面臨危險的應激狀態。 [3]



當人們在遇到威脅時,如公開演講、表演,一組被稱為類皮質糖素( glucocorticoid )的化學物質,包括皮質醇( cortisol )與腎上腺素,會釋放至你的全身,這些化學物質會引發如心跳加快反應。[4



總的來說,「緊張」是一種人人都會有的正常反應,並且幾十萬年前就已寫入基因,其對抗它,不如跟他做朋友,來個化「敵」為「友」,你覺得如何?





與「緊張」做朋友的三個方法





1·熟悉環境



熟悉環境有兩個層面。



第一,關於「事物」,定型好一切能定型的東西。

演奏廳的燈光、椅子、譜架、譜、音響、路線等,能夠事先安排就先安排好。



第二,關於「人」,讓自己熟悉場地。

如果能事先到場地彩排最好,彩排次數越多,越能夠有效減緩緊張,而且最好是完全模擬表演當時狀況(衣著、樂器、上下台路線、設備等)。



P.S.對於熟悉環境切記墨菲定律:你覺得在台上可能會發生的事情,總有一天會發生。



那如果沒有辦法到現場彩排怎麼辦?

「想像」演出場地。

試著先去場地看看,讓腦中有個印象或拍照留存,在自己練習時,想像在那個場景中演奏。



電影《如果我留下》中,女主角準備去考美國柯蒂斯音樂院( The Curtis Institut of Music )時,男主角把柯蒂斯音樂廳的天花板照片貼在女主角家,好讓她能夠更逼真模擬當時場景,結果女主角考試當天,超水平發揮。



2·把「緊張」替換成「興奮」





當我們緊張時,會有冒汗、心跳加速、血壓升高、呼吸困難等症狀。

那當我們興奮時,比如突然中獎一千萬時、搭雲宵飛車時會有什麼樣的生理反應?

一樣也是冒汗、心跳加速、血壓升高。



其實緊張與興奮的生理反應是一樣的,只是當我們定義這是緊張時,它就是緊張;當我們定義興奮時,它就是興奮。[4



所以,當你下次緊張時,不妨試試對自己說:「我現在好興奮」。



3·熟悉內容



內容是王,上述兩點只是輔助,真正的自信還是來自充分準備的內容。



對於熟悉內容還是必須從平日的練習開始積累,可以參考「如何有效率的練琴」這篇,裡面提到有效率練琴=目標*專注*反饋,這邊就不再贅述。





結語


「緊張」早已在幾十萬年前寫入我們基因,與其對抗它、克服它,不如試試上述三個方法,跟它做朋友。



最後,如果你沒事,請不要再害別人緊張了!





[1]喬治·萊考夫( George Lakoff )(2013)。《別想那隻大象》。

[2]網路資料。《壹心裡》平台整理。

[3]王雨豪。《怎樣成為演講高手》。

[4]麥特·亞伯拉罕(2019)。《說出自信與魅力》。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