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如何有效率練琴——「點線面」練習法(上)中說到,很多人練琴時容易進入到一種「裝忙」狀態,「點線面」練習法或許能破解這種狀況,能夠幫助你清楚自己的目標、專注輸出以及來自外部反饋。
上篇講了第一個「點」,目標的重要性,如何把目標拆解成任務,接著說說「線」和「面」~
~02~
這兩位輪流坐世界首富的人,各自寫完,翻開一看,上面居然寫著同一個詞——專注(focus)。
所以專注決定你的效率,這邊有兩個概念值得你注意:一、番茄工作法,二、帕金森定律
一、番茄工作法( Pomodoro Technique ):
是一個時間管理法,1980年由 Francesco Cirillo 創立。
用定時器分割出一個25分鐘和一個5分鐘的休息時間,開始工作前開始計時,且專注工作,不到25分鐘絕不停止,然後25分鐘一到就休息5分鐘,最多不要超過 6 組(三小時)。
目的:用25分鐘的時間只專注一件事,培養專注力的習慣和克服拖延症。
二、帕金森定律( Parkinson’s Law ):
由英國作家帕金森提出的俗語,最早出現在1995年的「經濟學人」的短文中:
在工作能夠完成的時間內,工作量會一直增加,直到所有可用時間都被填滿為止。
比如,
要交報告時,總是前幾天才趕工···
考試時,總是前一天熬夜···
上大提琴課前,總是前一兩天練最多···
那麼這兩個概念怎麼結合?
我是一個很容易分心的人,很多優美片段會不時傳入我的腦中,而我就會像靈魂突然被佔據一樣,開始演奏那首曲子。
但演奏那首曲子對當下而言,一點幫助也沒有。
結果一回神,發現10分鐘過了,才後悔剛剛為什麼要亂拉。
原本我的計時器一直都是傳統的 25+5 分鐘,但瞭解帕金森定律後,發現其實有些事,5分鐘就能完成了,比如某些片段的技巧純熟度、音準等,不一定真的要花到25分鐘。
後來試了各種不同的時間長短,發現 8 分鐘對我來說最為恰當(長短因人而異),可以專注但又不會浪費。
所以現在,基本上是設定 8 分鐘為一個小目標然後連續三個(8*3=24分鐘),組成約 25 分鐘的練習時間,接著休息5分鐘為一個循環,一次大概2-4個循環。
看完幫助專注度的概念,我們還需要一個外部視角來審視全局面向~
考試時,總是前一天熬夜···
上大提琴課前,總是前一兩天練最多···
那麼這兩個概念怎麼結合?
我是一個很容易分心的人,很多優美片段會不時傳入我的腦中,而我就會像靈魂突然被佔據一樣,開始演奏那首曲子。
但演奏那首曲子對當下而言,一點幫助也沒有。
結果一回神,發現10分鐘過了,才後悔剛剛為什麼要亂拉。
原本我的計時器一直都是傳統的 25+5 分鐘,但瞭解帕金森定律後,發現其實有些事,5分鐘就能完成了,比如某些片段的技巧純熟度、音準等,不一定真的要花到25分鐘。
後來試了各種不同的時間長短,發現 8 分鐘對我來說最為恰當(長短因人而異),可以專注但又不會浪費。
所以現在,基本上是設定 8 分鐘為一個小目標然後連續三個(8*3=24分鐘),組成約 25 分鐘的練習時間,接著休息5分鐘為一個循環,一次大概2-4個循環。
看完幫助專注度的概念,我們還需要一個外部視角來審視全局面向~
~03~
是一種認知偏差,由兩位社會心理學家大衛·鄧寧( David Dunning ) 和賈斯丁·克魯格( Justin Kruger )提出。
他們在 1999 年的實驗中發現,能力欠缺的人,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,錯誤地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優秀,也就是說,我們很容易高估自己。
比如:瑞典有90%的司機認為自己的駕駛水平在平均之上。
所以,我們需要一個外部視角來審視自己,而這外部視角可以是錄音或錄影。
俗話說「現實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無法認清現實的自己」,
記錄下自己的醜態或許非常辛苦,但接受自己的不足,才是進步的開始。
當你覺得進步速度變慢的時候,或許可以試試點線面練習法。
比如:瑞典有90%的司機認為自己的駕駛水平在平均之上。
所以,我們需要一個外部視角來審視自己,而這外部視角可以是錄音或錄影。
俗話說「現實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無法認清現實的自己」,
記錄下自己的醜態或許非常辛苦,但接受自己的不足,才是進步的開始。
總結:
當你覺得進步速度變慢的時候,或許可以試試點線面練習法。
它是一個讓你同時擁有目標、專注度以及反饋的練習方法。
重新回顧一下什麼是「點線面」練習法:
最後,就算知道很多方法,還是得去實際操作,才能達到最佳效果。
重新回顧一下什麼是「點線面」練習法:
- 點(目標):問自己練琴目標是什麼,接著拆解成可達成任務。
- 線(專注度):防止自己掉入帕金森定律的基礎上,使用番茄工作法
- 面(反饋):錄影錄音,認清現實有助自我成長
最後,就算知道很多方法,還是得去實際操作,才能達到最佳效果。
俗話說妓女不是有了性慾才接客,練琴不是有了好心情才開始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