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篇說到了海飛茲讓大師托斯卡尼尼出糗的故事,以及奧爾驚人的上課模式,這篇重點講講作曲家史特拉文斯基的創作風格、他與其他音樂家的對立,以及他對金錢的貪婪,是一本難得講史特拉文斯基負面多於正面評價的一本書。
「商人」史特拉文斯基
這個重大缺點就是他對「錢」的貪婪。
史特拉文斯基把他的作品看成一種「商品」,新作品是給那些能開出最好價碼得人,而非那些能將它演奏最好的人。
書中說到一個例子:
當史特拉文斯基的「浪子歷程記」( The Rake’s Progress )準備首演時,威尼斯的費尼契歌劇院和米蘭史卡拉劇院同時表示興趣。
威尼斯人非常想要搶到這部歌劇的首演,於是向當地想要打廣告的旅遊業募得一大筆錢,最後籌到兩萬美金,比史卡拉歌劇院的酬金高出許多,於是就把「浪子歷程記」給了費尼契歌劇院。
而且這筆錢還不是演出歌劇的權利金,而是作曲家親自指揮的演出費!也就不必分給劇作家奧登。
史特拉文斯基對於錢的高度興趣,也能夠解釋他和演奏家之間的緊張關係,他總是想指揮自己的作品,並拿走所有酬勞。
節奏之神
他想要製造一種迷信,讓人以為作曲家自己知道——明確精準地——他自己的音樂該如何演奏,好像音樂是一種科學似的。
對史特拉文斯基而言,節奏就是神,他的音樂裡的節奏,變化多端,令人驚愕,就是為什麼在他的樂團中,有敲擊樂器支配整體的傾向。
與音樂家的對立
但這其實不太可能,作者說:「在我的演奏經驗裡,幾乎沒有作曲家知道,連貝多芬也不知道怎樣使他的音樂呈現出來,作曲家們不知道怎樣才能使他們音樂好聽,這就是為什麼他們需要跟演奏家合作的原因。」
但其中,史特拉文斯基的「心裡因素」佔很重要一部分,他嫉妒演奏家,似乎有個不能實現的強烈演奏慾,而這也是為什麼他經常對演奏家發脾氣的原因。
所以大牌音樂家,如海飛茲都不願意和他合作。
小結:
(Music is, by its very nature, essentially powerless to express anything at all, whether a feeling, an attitude of mind, a psychological mood, a phenomenon of nature.)
這句話,反映了他的創作本質——理性、節奏,而節奏相對旋律就是客觀的東西;音樂自然就在那,只要音寫出來,不需要特別詮釋以及情感演奏。
這句話像警報器一樣,讓我在演奏樂曲過於感性時,鈴聲大作提醒自己。
也因為他的創作精神,讓他跟演奏家們關係緊張。
不知道你在演奏時,是理性多一些還是感性居多呢?
彈Stravinsky的鋼琴作品或改編成鋼琴的作品,最痛苦的環節常常在數拍子上,甚至永遠無法達到作曲家的要求。
回覆刪除聽別人彈Stravinsky,加上譜上沒有標示而做出額外詮釋的,往往無法表現出音樂本身的性格或作曲家想要的效果(Ravel的作品也是)。我一直想聽Marc-Andre Hamelin 彈 Petrushka,但他在一場訪問中表明他沒有意願彈,可惜啊。
太專業的評論了!
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