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陽光非常耀眼,天上沒什麼雲,我們在 Plainpalais 轉角的麥當勞享用午餐。那時候剛考完期末考,我的表現和成績都不理想,我邊把薯條放進嘴巴,邊向朋友訴苦:「我覺得我實在拉的好爛啊,感覺怎麼拚都拼不過其他人,到底該怎麼辦?」他點了點頭想了一會說:「不要這樣想,你會覺得拉的爛,代表你有一副好耳朵,而這就是能夠變得越來越好的關鍵。」同時還拉了自己的耳朵以示強調。
那時候其實就聽過去而已,以為他只是想安慰我,直到自己當了老師才發現,明明都是初學的學生,有人就可以進步的很快,有人卻原地打轉,到底是為什麼呢?
演奏是一個技術活?
演奏是靠雙手接觸樂器,配合協作,手腦協調,進而發出聲音的過程。
所以我們說,一個人如果是大師的話,先不考慮他思想方面,純粹以物理上來看,代表他擁有常人所沒有的左右手(腳)協調性,或說是整個身體,以及恰到好處的施力(手臂、身體和內在氣息的力量)。
而演奏家練習時,就是一次次接近這種「恰到好處」的過程,也就是我們所說的「技術活」。
那要怎麼達到所謂「恰到好處」?
大數據
上課時,老師會用他的經驗告訴你哪裡不該太多、哪裡不能太少、哪裡該快、哪裡該慢,達到一種「恰到好處」的平衡。
你可能問,老師怎麼知道哪裡該怎麼做?
可能是他的老師傳授給他,又或自己領悟學習來,加上長年積累,變成腦中的大數據。
有些人的音樂直覺很好,但,那其實那不是直覺,而是腦中累積足夠多的數據,快速分析提取的結果。
可能有人會說,有些人就是有天賦,能夠憑直覺創造出作品,在這篇「有天賦是件壞事」提到,諸如莫札特,以及柏林藝術大學那些最頂尖的學生,都是經過非常多時間的刻意練習,才達到一般人所說的「天才」境界,「天才」其實可能並不存在,只是世人捏造出的幻覺。
耳朵的重要性
聽覺是聲源的震動所引起的聲波,通過外耳和中耳傳到內耳,在傳到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而產生的主觀感覺。(維基百科)
而音樂又是聽覺的藝術,唯有聽出那些差別,才可能知道哪裡出了問題。
曾經有人問過小提琴之神海飛茲,「為什麼你的音都不會拉不準?」海飛茲回答:「我只是在觀眾還沒判斷出來前,就已經調整好了!」
這就是耳力的差別,自己在學琴時也有類似經驗,每次回看以前的錄影,就會發現當下的音準有多麼差,但其實當下是沒有感覺到的,有時候甚至洋洋得意,覺得拉的還挺好的。
總結:
一個人如果想要演奏的好,第一步是必須有個好耳朵,藉由多聽多看,盡可能的判斷當中細微差異,累積腦中大數據。
最後才是雙手的工作,藉由之前建立的數據,判斷出想要的聲音,雙手接觸到樂器反饋回來,再做修正,在這樣的不斷來回中,演奏家被慢慢地塑造出來。
所以,有時候覺得自己的演奏的差,可能是進步的開始唷~~~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