喜歡古典音樂就是被閃電擊中了

 出門之前,挑選了傳奇大提琴家杜普雷的 CD ,嘴裡叼著一片吐司的同時,小心翼翼地把它放進音響裡。第一個和弦出來,感覺心裡最深的地方被勾了一下,好像有一個小氣泡,波的一聲慢慢上浮,隨著音樂的起伏,氣泡越來越飽滿。


有一天,我跟一位從事廣告行銷的朋友喝咖啡,聊著聊著,她突然話鋒一轉,問:「我想要理解古典音樂,卻不知道該如何入門,好煩惱。你覺得該如何開始?

我突然感到慌張,雖然學習古典音樂20多年,也成為老師了,在當下的兩秒鐘,腦子裡找不到任何答案。

還好,在第三秒的時候,嘴巴不自覺地吐出幾個字,比如:「多聽,先找到你喜歡的開始」、「可以先從講音樂家的電影開始」、「先當背景音樂聽,或許有一天音樂就會找上你」。

說完的當下,我自認這就是入門的最佳姿勢,並滿意的離開了那次聚會。

個月後,我問那位朋友,古典音樂聽的如何呢?

她說:「聽了幾天後就沒再聽了,聽不懂……。」

我很驚訝,雖然知道這不是件簡單的事,但她的反應讓我重新意識到一件事,入門古典音樂,真的是一件難事


— 01 —
古典音樂真的難呀


你可能說,阿不就聽嘛,有什麼難的?


如果拿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做比較。古典樂通常時間較長,有時候甚至超過一小時,流行樂大多 3-5 分鐘;前者大多無歌詞,後者大多配有歌詞;再來,古典樂的架構較複雜,不僅多聲部,還有許多樂器交織來交織去,相比之下,流行樂是一由個主要旋律貫穿全曲,其他的聲部大多依附主角。

說到這,誰難誰容易,一眼便知曉。但我知道,你肯定對這答案不滿意,那再看看下面的例子。

焦元溥在《樂之本事》的開篇講到,有一次匈牙利鋼琴家瓦薩里( Tamas Vasary 1933-)來台演出,聊到古典樂時,說:「欣賞音樂一點都不容易。」

「因為你必須運用記憶如果聽到第二小節忘記第一小節,那根本不可能欣賞這首樂曲。音樂不像繪畫、雕塑、建築,一眼就能盡收眼底,接下來只是品味細節。換句話說,你可以知道自己喜不喜歡這幅畫,但聽音樂就像讀小說,沒聽到最後,其實無法知道整部作品在說什麼。」


— 02 —
聽古典音樂的兩種方式


沒錯,你必須運用記憶,加上時間的推進及發酵,才會知道完整的篇章和意識到美在哪。


所以你看,這是需要經年累月的經驗才有辦法判別出來。

可能有人說,那我不判斷,純感官的感受不行嗎?我不想知道和聲、曲式、配器法,純粹用皮膚去感受音樂帶給我的起伏不行嗎?

藝術評論家桑塔格( Susan Sontag 1933-2004 )說過:面對藝術,我們應該去除一切的複製與解釋,直到我們能夠直接體驗到我們所擁有的東西。

她提倡,面對藝術時,不要解釋,而是去感受。

不知道你有沒有意識到,上述所講的,其實就是兩個方向去理解音樂。

一是理性,先去理解音樂的架構,再慢慢拼湊出整個畫面;二是感性,直接打開所有的感官,吸收所有聲音到身體裡,看看會發生什麼變化。


— 03 —
喜歡,就是被擊中了


回想起自己喜歡上古典音樂的剎那,是高中的某一天早晨。

出門之前,挑選了傳奇大提琴家杜普雷的 CD ,嘴裡叼著一片吐司的同時,小心翼翼地把它放進音響裡。第一個和弦出來,我感覺心裡最深的地方被勾了一下,好像有一個小氣泡,波的一聲慢慢上浮,隨著音樂的起伏,氣泡越來越飽滿。

到中間樂段時,獨奏家和樂團用他們最大力氣演奏,激動的同時我感覺臉頰熱熱的,手摸了一下,才知道是眼淚不爭氣地自顧自地跑了出來。

以前對古典音樂真的不是喜歡,甚至有厭惡在裡面。曾經練琴練到看著 16 樓的窗外,想著是不是跳下去會舒服些。

但在流淚的那一刻,我彷彿被雷擊中。就像地震一樣,音樂結束一切回到原樣,但你知道心裡有一個地方已經有了開口,世界不再一樣。

新加坡的教授計算過,一個人被閃電擊中的機率大約是 29 萬分之 1

我覺得,對於古典音樂,即使你試了又試,不喜歡或是還沒喜歡上,都不要緊。因為就像被閃電擊中一樣,是一個概率的問題

或許,有一天你
就會被擊中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