音樂,是你的外部心跳


— 音樂是調節內在的最好方式 —
大提琴家馬友友

現代社會中,每個人行走匆匆,忙著工作、忙著賺錢、忙著養活自己。


健康的人倒還好,很多人,忙著忙著,身體就不小心出現了狀況。

可能失眠、胸悶和心律紊亂,甚至抑鬱、糖尿病、癌症。

原本小小的壓力,日積月累下,也會讓心臟難以承受。

如果你剛好最近壓力很大,該怎麼辦?可以試試,建立一個「外部心跳」。

科學證實,聽音樂能夠使大腦分泌「多巴胺」( Dopamine ),讓我們減緩焦慮,培養正向情緒。

就好像在聽音樂的時候,突然外建一個心跳,聆聽的同時,使我們原本的身體休息和放鬆。

那麼,下面趕緊介紹三首《聖母頌》,讓我們一同感受生命的跳動吧。


第一首,舒伯特《聖母頌》( Ave Maria 


舒伯特這位奧地利作曲家,不像莫札特一樣,有父親的支持,甚至幫他鋪平未來的道路,也沒有遇到名師(如貝多芬),在沒有接受正規教育的情況下,可以說是自學成才。(維基百科)

他最特別的能力,是能用最簡單的歌詞,唱出最觸及人心的音樂。

讓我們一起欣賞女高音 Mirusia 演唱的《 Ave Maria 》。


第二首,卡契尼《 Ave Maria 》 


這首確切來說,是不是卡契尼( Giulio Caccini 1551-1618 )寫的,仍有爭議。

但不能否認的,是這首音樂從頭到尾,只有間單「 Ave maria 」兩個歌詞不斷重複,非常考驗演唱者的功力。

女高音 Inessa Galante 輕描淡寫的歌聲,能把你心底最深處的回憶勾起,或許痛哭流涕,或許破涕為笑。

讓我們一起欣賞這首卡契尼的《聖母頌》。


第三首,
巴哈/古諾 Ave Maria 》


眼尖的朋友可能發現,是不是寫錯了,為什麼是兩個作曲家?因為這首,是法國作曲家古諾( 1818-1893 ),用《巴哈:第一號  大調前奏曲》和弦作為伴奏,並加上自己的旋律和歌詞組成。

也就是說,他用老前輩的點子,重新創造一首音樂。

為我們演奏的,是大名鼎鼎的大提琴家馬友友。
有人說,他的每個音符都是 Expressive (富有表現力的),簡單來說,就是每顆音,都有故事。

讓我們一起聽聽馬友友的《聖母頌》。


最後的話:

不知道你聽完這三首音樂,有什麼樣的感覺?

之所以選擇這三曲,是因為同一歌名,就像同一個生命,支撐起同一個心跳

從一開始的舒伯特,緩緩音符像波浪一樣,輕拍你的靈魂。

到卡契尼的《聖母頌》,讓我們知道,生活除了開心之外,還有很多荊棘,要去跨越。

最後的巴哈/古諾,讓我們回到生命的源頭,回到媽媽的子宮裡,回到最放鬆的樣子。

希望這三首音樂,能夠在你累的時候,幫你充充電,建立一個「外部心跳」。


留言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