訓練你的「聯覺」,讓你更懂古典樂


音樂教育學家周海宏說道:「聽懂音樂其實不難,就像現在有兩塊糖,一個是巧克力,一個是薄荷糖,然後播放一個低音、一個高音,問你覺得哪個像巧克力,哪個像薄荷糖?」

這也道出,音樂不是只有從故事、學習樂器開始,聯覺( synesthesia )也是一個很好的途徑。

聯覺說的是,藉由一個感官刺激,連接到另一個感官認知。比如聽到一個音高,聯想到某種顏色,或是某種味道,作曲家史克里亞賓和梅湘都擁有這項能力。

你可能會問,這好像不容易,應該不是人人都有的技能?

英國牛津大學的實驗心理學教授 Charles Spence 經過研究後,發現聽覺與味覺間的聯繫,其實人人都擁有,但卻被世人所忽略。

比如他在 2012 年所做的實驗:受試者品嚐特製半甜半苦的太妃糖時,若聽見低頻的音樂,受試者對苦味的體驗會高10%,反過來若是聽高頻的音樂,對甜味的評估則會高10%

自己在教課的時候,也時常會請學生做這樣的練習,比如:C大調聽起來會像什麼顏色、聞起來像什麼味道。

當然,答案五花八門,重要的不是答案,而是開始思考的瞬間,因為那時後,音樂已經在你身上留下痕跡,當你與音樂產生更多連結的時候,代表你已慢慢深入精隨。


避免光說不練,自己先練習 15 道題:


題目:作曲家們「喝」起來像什麼?

1. 德佛札克( Dvorak ) :在國外喝珍珠奶茶

2.蕭邦( Chopin ) :一杯滾燙的舒眠茶

3.貝多芬( Beethoven ):普洱茶。號稱透徹、苦澀

4.莫札特( Mozart ) :乳酸飲料。順滑入口,但是喝完總覺得肚子怪怪的


5.海頓( Haydn ) :一碗冷掉的雞湯

6.史特拉汶斯( Stravinsky ) :十幾種蔬果打在一起的精力湯。莫名其妙,卻精力滿滿

7.拉赫曼尼諾夫( Rachmaninoff ) :啤酒+紅酒+威士忌。你追求的不是酒,而是瘋狂

8.史托克豪森( Stockhausen ):喝一杯空氣水

9.葛拉斯 (Philip Glass ):在夢裡喝一杯梅酒


10.韋瓦第( Vivaldi ) :繽紛水果茶

11.李斯特( Liszt ):在一個華麗浮誇的網美店,品嚐一杯熱美式

12.薩提(Satie ):在星空下喝一杯香檳

13.皮耶佐拉( Piazzolla ):喝紅酒時,地震了


14.馬勒( Mahler ):陳年老酒。有點年紀,才品的出它的酸甜苦辣;不過,也有可能是年長者的一種自我陶醉

15.舒伯特( Schubert ):沒氣的可樂

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練習。

只要問自己,這段音樂聽起來像什麼味道、什麼飲料、什麼食物、什麼顏色的時候,你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,得到答案的同時,代表你與音樂產生更多連結,並深入音樂精髓。

希望你也可以試試看這個練習。


結語:

最後說說自己對「聯覺」的想法,一般我們聽音樂,容易讓音樂「被動地」流走,而訓練聯覺,就是「主動地」聽音樂。

當你開始思考這個音樂像什麼顏色、味道,甚至畫面的時候,你的大腦已經在統整、總結這段音樂的特色。

反過來說,如果你說不出來,代表你還沒抓到音樂的重點。

就像「費曼學習法」說的:只有當你能夠以簡化的方式告訴別人,才代表你真正理解這件事

當然,還是要提醒一下,答案沒有對錯,而且如果你試了,依舊沒有感覺,我覺得也沒關係,或許有一天它會自己跑出來,而且,聽過音樂後,你也有了和這些美好致敬的機會。

願你有個美好的今天。

對了,如果你有不同想法,歡迎在下面留言~


留言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