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首你必須聽的大提琴冷門曲目


為什麼很多人喜歡大提琴的聲音?

有人說因為像人的聲音,有人說聲音一出來,就令人落淚,有人說聲音像絲綢,有人說能夠溫暖人心。

有人認識大提琴是因為馬友友,因為歐陽娜娜,又或拍成電影《無情荒地有情天》的杜普蕾( Jacqueline du Pré ),他們用琴聲訴說了他們的故事,用琴聲創造了世界的美好。

大提琴的經典曲目,如巴哈六首大提琴無伴奏、德佛札克協奏曲、艾爾加E小調協奏曲,使人感動,但除了他們之外,其實還有一些冷門樂曲,像在角落的寶石,你現在還沒看到它,你不知道,一但出現在眼前,你會驚訝它那耀眼光芒。

如果你問,這五顆寶石有什麼特別?我會說,他們分別代表了五種色澤:清新、深刻、渴望、喜悅和初心。

好,廢話不多說,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神秘面紗。

~01~
《清新》

Boccherini : cello sonata G.17
包凱里尼:大提琴奏鳴曲 作品G.17
這首奏鳴曲跟一般奏鳴曲不一樣的地方是,作曲家不是寫給大提琴跟鋼琴,而是大提琴和 basso(低音樂器), basso 可以是大提琴或低音大提琴。

那你可能會問,跟鋼琴伴奏比起來有什麼差別

兩把大提琴在一起時,只要一方音準差了一點點,聽起來就會特別明顯,而一方音色沒控制好的話,聽起來會特別奇怪,是非常講究「音色融合搭配」的組合,不像跟鋼琴,豐滿的聲音有時候可以掩護主奏者。

國際大提琴伊莉莎白大賽的首輪,就是用包凱里尼的奏鳴曲來篩選選手,不只考驗選手的技術還考驗他們的配合能力。

所以演奏的人非常重要

那這兩位是誰呢?
主奏是青年大提琴家Sol Daniel Kim,而伴奏是頂級大提琴家 Gautier Capucon,由他來擔任的伴奏,那質量非同小可。

是一場新生代和中生代的經典對話。

~02~
《深刻》

Popper : Requiem for three cellos and piano
包佩:為三把大提琴和鋼琴而做的安魂曲

安魂曲可以說是作曲家對死亡的體察、思考以及反省,很多作曲家都有寫過安魂曲,那為什麼要聽這首?

因為,短而深。什麼意思?

一般安魂曲動輒30分鐘以上,有的甚至90分鐘多,對於一般愛樂者是非常難以消化,而這首,作曲家把它凝結為短短8分鐘,絕對可以看出作曲家的功力。

那你可能問,這麼短的作品能夠表達出豐富內容嗎?

還真可以,作曲家透過三把大提琴輪流歌唱旋律,我們似乎透過作曲家的眼睛在看世界、看到他對死亡的理解。

而且,這首在出版的時候,他的好朋友在譜上題了一首詩:

眼淚,轉化為音樂
提供了真正的友誼
愛永遠不會停止
奉獻給真實的愛

朋友的心,現在離開了
這個小禮物:
是朋友的靈魂在歌唱
強烈、慰藉、消彌

一起來聽聽這首短而深刻的安魂曲吧。

~03~
《渴望》

Messiaen : 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
梅湘:時間終結四重奏

「那天,天氣異常寒冷,房屋都被大雪覆蓋。我們囚犯3萬人(大部分是法國人)。四名樂手的樂器都很破舊,巴斯其耶的大提琴只有三條弦,我的直立鋼琴琴鍵,經常一按下去就不會彈回來。

這樣的情況下,我用來演奏我的《時間終結四重奏》,面對5000名聽眾,我和其他三名夥伴,身上的衣著破爛不堪。聽眾來自各色階層,包括:農民、工人、知識份子、醫生等。我之前從來沒有被這麼專注聆聽,並且感到深深理解。」

上面這段話來自,作曲家本人對1941年首演時的口述。

那時法國作曲家梅湘被納粹抓進了戰俘營,他把當時的憤怒、無奈以及痛苦幻化為音符,開創歷史。

這首由八個樂章組成,大提琴的這首來自第五樂章的 Louange à l’Eternité de Jésus (對耶穌永恆的讚嘆)。

第一次聽此曲可能覺得無聊,這很正常,但聽久了你會發現一個奇怪的悖論——明明在流動的音符,時間卻靜止似的。

#你可能想看:音樂中的生與死

像人們內心的「渴望」,微弱卻強大,鋼琴和弦規律的擊打著你的心臟,終於······在6分12秒時,那巨大的渴望宣洩而出,然後······慢慢消失。(建議:從頭聽到尾才能感受一步步堆疊的力量)

如果你好奇戰俘營發生了什麼事,這首曲子可以帶你深入其境~


~04~
《喜悅》

Jérôme Ducros Encore
杜克羅斯:再一次

這首曲子,架構非常簡單,ABA結構。

什麼是ABA結構?
其實就是我們小時候都會聽的童話故事。


從前從前,有一位幸福快樂的公主···,簡稱:幸褔(A段)
但是,有一天,大野狼、邪惡的巫婆打破了寧靜···,簡稱:挑戰(B段)
最後,公主和王子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···,簡稱:再次幸福(A段)

在這首樂曲裡,除了內容ABA結構外,

速度:快、慢、快
調性:大調、小調、大調
風格:輕快、抒情、輕快

也都是。

說完了曲式架構,還有什麼是你應該聽它的理由?

」。

這兩位演奏者分別是巴黎高等音樂院( CNSM de paris )的王牌大提琴教授和鋼琴獨奏家兼作曲家。

光看大提琴家在演奏快速音群時,就可以知道他的技巧有多麽高超,很少人能夠在演奏此曲時,笑著演完。

你可能會說,光有技巧有什麼用,也要有音樂性呀!
沒錯,在這篇 如果你是觀眾,最想看到表演者的什麼 提到,「Passion 」(熱情)一詞,也就是把自己陷進去音樂世界裡的那個能力,對表演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。

而這兩位演奏家,他們指尖綻放的火花,你想擋也擋不住。

想知道什麼是擋不住的熱情嗎?這首樂曲有答案。

~05~
《初心》

Bach Arioso
巴哈:詠嘆調

嚴格來說,這可能不是一首冷門曲。
你或許聽過寫給雙簧管的原版,或是改編給小提琴、吉他的版本。

那為什麼介紹這首?

這首來自巴哈清唱劇《 Ich steh mit einem Fuß im Grabe》的大提琴版本,大概是少數,比原先版本還要動人的曲子之一,你必須得知道(好像有點強迫症······)。

巴哈是個很特別的作曲家,他沒有別人煽情旋律、強烈節奏和炫耀的技巧,卻能夠讓聽眾如癡如醉。

巴哈被稱作「音樂之父」不是沒有道理的,他的音樂展現他對世界的理解,最純粹的樣貌,每當聽到他的音樂時,心總不自覺地靜下來。

不知道你最近是否因為工作忙碌,放棄一些其實一直想去做的事;
不知道你是否因為迫於無奈,放棄一些原初的選擇;
不知道你是否因為最近壓力大,而沒有好好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。


聽完這首,或許能找到你心中的那個答案。



結語:

我們一起隨著時代,從古典時期的包凱里尼,一步步推到當代作曲家杜克羅斯的《 Encore 》,最後再回到音樂的原點《巴哈詠嘆調》,他們其實都在表達同一個東西:

真誠。

不管作曲家還是演奏家,都用內心的那份真誠,認識世界、認識自己。

上面說的五個色澤:清新、深刻、渴望、喜悅和初心,與其說是作曲家眼中的世界,不如說是聽者吸收之後,折射出來的世界,藉由這個映照,我們或許看到以前不了解的自己。

不知道你在聽完這五首後,有發現內心不同的跳動嗎?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