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們想理解古典音樂,於是上網找了資料、音樂。擺好姿勢,播放。
聽了幾次後,發現,似乎聽不懂!
但是,他們沒放棄,再聽了幾首。
不過,還是沒聽懂……
於是對自己下了標籤:沒有音樂的慧根,沒有音樂的悟性。
另一邊,有些人聽著聽著,突然一驚!這首歌,怎麼跟自己這麼契合。
於是找了另一首來聽,查了資料後,一首接一首,簡直停不下來。
之後,古典音樂,慢慢成為一種習慣。
到底是什麼原因,使兩者造成如此大的差異?
我的看法是:聽音樂?聽音樂!聽音樂。
從問號。到驚嘆號。到句號。
—1—
聽音樂?
如果一個人要找對象,你覺得,是在家裡整天喊「我要找對象」,還是出門「尋找對象」,哪個比較可能找到?
我想,大多數的人應該會選擇後者吧。
其實,有些人對於想了解古典音樂的這件事,就像在家喊「找對象」的那個人。有這個心,卻沒有這個行動。
可能有人說,不對!我有試過,但聽了一首後,就是沒感覺。
曾經有學者做過研究,初戀到結婚的概率大概只有1%。
你說,想聽「一首」就愛上古典樂,就像初戀到結婚,不是不可能,除非你是那個幸運兒。
那該怎麼辦?
我想,可以試試:連續的好奇。
什麼意思?
也就是說,在聽一首音樂的同時,連續問自己幾個問題。
比如,這首曲子是什麼形式。
協奏曲?奏鳴曲?還是交響曲?
然後再問,裡面有什麼樂器?幾個樂章?演奏家是誰?
或是,聽聽同一位作曲家的其他曲子,並問自己感覺如何。
有可能,你聽多了貝多芬的音樂,會發覺他的音樂大多充滿掙扎(你可能想看:貝多芬:一個把掙扎用完的作曲家)。有可能,聽多了馬勒的音樂,發現他的曲子有種灰色。(你可能想看:如果你開始喜歡馬勒,說明你來到成人的世界)
又比如,聽貝多芬的《大賦格》後,除了發現曲子複雜外,多問一句,什麼是「賦格」?
那麼,一定要會演奏樂器,才能理解賦格嗎?還是,有什麼其他方法能夠理解?
你看,當你連續好奇時,不是一個個問題的堆疊,而是深挖自己真正的喜好。
我想,如果你多好奇一步,驚奇也許就在某處等你。
—2—
聽音樂!
前面提到找對象的問題,想再接著問你一個問題。當你遇到一個喜歡的對象時,你是被他的哪裡吸引。
氣質?外表?身材?智慧?能夠提供工作上的幫助?
不管是什麼,被吸引的時候,大多是一個「驚奇時刻」。
我想,音樂也是如此吧。
比如,我的「驚奇時刻」是在高二那年,也就是學習古典音樂的 9 年後。
那天準備上學,嘴巴叼著吐司的同時,把大提琴家杜普蕾( Jacqueline du Pré, 1945-1987 )的 CD 放進音響裡。
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的 Mi, Sol, Si 和弦一出,眼淚突然滑過雙頰。
很奇怪,這首曲子明明聽了很多遍,唯獨那天有不一樣的感覺。
輕輕的淚水,在我生命中畫下重重一筆。像一個訪客,打開我心裡的一個未知房間。
—3—
聽音樂。
或許,是貝多芬的第六號交響曲《田園》。或許,是莫札特的鋼琴作品 K.332。
當你遇到「驚奇時刻」時,我想,成為習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。
比如,當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打開我的房間時,我發現,我對任何悲傷的曲子都特別有感覺。還特別偏愛小調的曲子。
好奇怪,好像只有我是這樣。
而且,我有一個朋友,被《田園》交響曲吸引後,瘋狂聆聽其他部交響曲。比如海頓的第 83 號交響曲、馬勒的《復活》交響曲。
對他來說,不同樂器共創音樂的感覺很棒。或許每個樂器單獨拿出來,是一顆螺絲釘,但加起來,是宇宙。
你看,就像找對象一樣。你愛上的人,大多都是同一類。或是,愛上你的,大多也有相似之處。
所以,順著自己的偏好,直到,成為習慣。
最後的話
為什麼總有人想理解古典音樂,卻總入門不了?
我想,聆聽古典音樂就像學習英語,懂了、會了好像不錯,但不會好像也不會怎樣。
也就是說,古典音樂把大多數人擋在門外的原因,是因為,它不是一個剛需。
那,如果你剛好想嘗試窺探古典音樂的世界,這裡有一點經驗分享給你,那就是:
聽音樂?聽音樂!聽音樂。
從問號。到驚嘆號。到句號。
問號,說的是一種「深挖自己真正的喜好」,有了不斷的深挖,才可能遇到「驚奇時刻」。
有了「驚奇時刻」,才能走向毫無懸念,走向句號,走至「習慣」。
祝福,期望你找到那個新世界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