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著學著,他覺得進步速度有點緩慢,於是搜尋 Youtube 上一些大提琴教學影片,看看別人怎麼說。
上課時,他使用在網路上學到的內容,而不是老師教他的。
老師一看,發現不對勁,詢問之下,才知道是學生網路上自學。
老師說,你要照我教的,不要自己亂學;學生說,網路上的講的很好啊,有什麼不行。兩人吵得不可開交,你一言我一語,難分高下。
這時候,如果問正在看文章的你:
學生在 YouTube 上自學,你覺得該不該勸阻呢?
— 01 —
不該勸阻
因為現在是一個資訊爆炸年代,只要想的到的東西,Google 上基本都有,在 Google 上打「大提琴教學」,會跳出 280 萬個結果,那麼多資訊擺在面前,不看可惜。
而且,現在使用一款新產品前,一定會問問 Google 怎麼用。理所當然,學習一項新技能,也會參考別人怎麼說。
在一個自學的年代,阻止我自學,就是阻止我上網。
第二,真的是我時間太多、工作太閒,沒事一直去看別人怎麼教嗎?其實是因為老師無法解決我的問題。比如上次手痠,跟老師講了好多遍,一直沒有解決;還有音色很難聽,一直沒有起色。
不是有一句話這麼說嘛,「當伴侶出軌被抓包時,不是被抓包的那時候才有問題,而是早就有了問題。可能基於某些原因,讓一方早早覺得不合適了,才選擇出軌。」
所以,不是我愛自學,是老師教不好,喔不,應該說,老師沒有解決我的問題,才不得不去自學。
第三,好,就算我承認,老師是一位非常棒的老師。不過,就算今天馬友友來當我的老師,一樣會到 YouTube 上看看。因為,馬友友就算再厲害,還是比不上其他 9 9 9 9 個大提琴家加起來厲害,這麼龐大的大提琴體系,應該要多元學習,多看多吸收。
總之,不該勸阻我上 YouTube 自學。
— 02 —
該勸阻
第一,在一個訊息滿天飛的年代,隨便一個路人都可以上傳影片,對於一個初學的學生,有辦法分辨誰說的是對,誰說的是錯嗎?
比如說,對於一些大提琴老師來說,他們會覺得不要模仿馬友友和麥斯基的動作,他們是天才的產物,一般人學不來。
今天你看了馬友友的影片,想學他左手關節平平的按弦動作,覺得他是馬友友,這樣拉肯定好。那你還記得,有人因為學鋼琴家霍洛維茲( Vladimir Horowitz )的彈琴姿勢而受傷的案例嗎?
對於一個初學學生,如果基礎功沒有打好,之後學歪甚至受傷,誰負責?
第二,有些東西不是馬上見效。
比如,你學了一個月,覺得持弓的右手老是會酸,你就想可能是老師教不好。但這其實是一個過渡性的問題,有點像跑步,對於一個平常沒跑步的人來說,突然叫他跑,他肯定是這裡痠那裡痛,跑久了之後,會發現身體越來越輕盈,負擔沒那麼重。
所以,有些肌肉訓練需要的是一個時間的積累,穿過一個時間點,才會看到成效。
第三,會打亂老師安排好的計畫
今天是一位老師在你面前,但或許,是他以前幾位老師加起來的總和。當初走過的彎路,跌倒的次數凝結為血液,在教你這套方法的時候,已在腦中跑了數十回,選了一組最適合你的。
如果今天你選擇了其他方法,成效好倒也罷,如果不好,那等於你衝出了老師原先幫你鋪好的軌道,到時候救不回來怎麼辦?
— 03 —
結語
當小孩的時候,總覺得父母喜歡給人生建議,講一些老生常談。那時候會覺得,你講的那些跟我無關,為什麼要照著你說的做;但長大了,就會意識到,那些事情,還真的會落在自己頭上,並且感嘆當初。
比如說,小時候我很討厭拉音階,覺得不拉音階,一樣可以把曲子拉好;當了老師後才驚覺,音階就像一棟房子的鋼筋水泥,即使你有再華麗的裝潢、昂貴的傢俱,當地基不穩時,房子隨時會轟然倒塌。
而作為一個老師,當學生自學會產生不開心情緒時,無非是他學到的東西與你相抵處,那該怎麼辦?
我想,創新永遠來自年輕人,以及剛踏入這個領域的探險者,擁抱他們的想法,並與他們並肩討論。
那作為一個學生,擁有自己的想法非常重要,但是,當想法被老師否定時,也不要太難過。
我自己被別人批評的時候,有一個方法是,拆開事與人,比如說,今天演奏被老師批評了,他說你拉的不好,以前的我會想,「我的音樂不好,那代表我的人也不好」。但其實老師只是在評價你的音樂,我這個人還是很好,沒有問題的,沒有必要影響了情緒。
所以,作為學生,或許可以8分聽取老師的建議,2分保留自己的想法。
如果是你,初學的學生想在 YouTube 上自學,你覺得該不該勸阻呢?
#你可能想看:
留言
張貼留言